叠人小说网
叠人小说网 > 晚唐浮生 > 第135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55节

 

“好了,好了!”邵勉仁有些好笑地看着二人,说道:“无论父亲何时动身,你俩不能再这么浪荡下去了。再拖延时日,会有什么后果,谁都不敢保证。”

九郎、十一郎齐齐叹了口气,道:“确实该回去了。正好采买些东西,一并带回草原。”

“三哥照顾好自己。”九郎从兜里摸出一个古印,放在桌上,道:“知道三哥好收藏古物件,这是前唐赐给契丹酋豪的官印,做工还算精美,送你了。”

十一郎亦道:“三哥稍待几日,我会遣人送一个佛像过来,保证你没见过。建极十五年,我的儿郎在怛罗斯附近缴获,三哥一定喜欢。”

邵勉仁搂住两兄弟的肩膀,道:“有心了。以后有机会,三哥一定去忠圣州、弥峨州走走。”

两人觉得有点诧异,但没说什么。

邵勉仁也没多说。

与二哥私下里密谈之时,他有意让自己日后出任宗正卿——此职直到现在,仍然空缺着。

邵勉仁非常乐意。

两位状元

整个四月,邵勉仁都在洛阳会友。偶有闲暇,则在家中写诗作画、听曲观舞,稍作放松。

王贞白则被派了出去,前往长安,打探消息。

而此时的长安,正处于非常热闹的时间段。

今届科举已经放榜。

进士科录取108人,圣人加了一场殿试,钦点福建泉州晋江人陈逖为状元。

陈逖今年三十岁,于建极十三年第一次参加科举,未中。

同光元年再考,还是没中。

今年是第三次参加考试,终于得中进士。在后来的加试中,又得圣人青睐,高中状元,立授秘书郎。

这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,国朝以来,向为状元专属,十分紧要。

前唐之时,他们是掌管经史子集各类图籍的官员。如果圣人需要阅览,立刻按照书目找出来奉上。本朝又多了个文书工作,替圣人拟旨,发往外朝。

他们的工作内容,其实十分要害,又常伴圣人之侧,前途可谓一片光明。

唐时秘书郎有四人,国朝只有两人,目前是崔邈和陈逖。

前者是建极十年的状元,汴州人,初授右补阙,后任秘书郎。

大夏立国十九年,只出过三位状元,即崔棁、崔邈、陈逖,可以说都是有大气运之人——是的,需要点运气,因为中状元需要加殿试,由皇帝亲自主持,这不是每次都有的。

崔棁已经是西州刺史。

崔邈刚刚出京,担任郿州刺史。

陈逖算是接过了两位前辈的大旗,继续着状元郎入秘书省的传统。

当然,状元当秘书郎说得过去,但农科第一名的徐寅也当上了秘书郎,就有点耐人寻味了。

徐寅这个人比较有意思。

他是传统文人出身,但上进心比较强烈,而且有“黑点”。

传闻梁王镇汴时,徐寅曾以诗赋媚全忠,时全忠焦头烂额,没怎么搭理他,于是怏怏离去。

其实吧,他在本时空还算好的。

历史上为了巴结朱全忠,频献诗赋,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,惹得朱全忠大怒。

他担心逃不掉,于是写了《过大梁赋》,其中有“一眼胡奴,望英威而胆落”的句子,明显是嘲讽李克用,吹捧朱全忠。

逃离汴梁后,徐寅回到老家福建莆田,被王审知重用。他十分注重农事,建议王审知造海堤,阻止海水倒灌,同时开挖沟渠、修建陂池,灌溉良田,因此在福建的名声颇为不小。

本来他也就这样了,平平淡淡过一生。但随后发生的事情,让他被牢牢地记载于史书上。

李存勖灭梁之后,问:“徐寅在否?”

得知他在王审知手下后,对福建使者说道:“汝归语王审知,父母之雠,不可同天。徐寅指斥先帝,今闻在彼中,何以容之?”

还好,王审知爱惜徐寅的才华,把他保下了。

本时空的徐寅,同样被王审知聘用,在幕府当官。

但幕职包括节度使在内,理论上来说都是临时职务。福建归顺后,徐寅没了职务,只能回乡。而且他还没有功名,只能在莆田当个小吏,日子过得虽然不差,但也谈不上多好。

徐寅是有上进心的。

他非常关注时事,想方设法打探消息。在得知同光四年要考农学后,潜心研究、长期准备,终于争到了福建道那唯一的名额,也是厉害。

随后,在殿试之中,圣人亲自出题:“因地制宜”。

徐寅凭借福建山区经济与海贸联系的策文,搏得圣人青睐,被拔为头名。

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,农科殿试第一名还没个正式称呼,但这都不重要了,徐寅私下里被人称为“农状元”,实打实的名气、好处都到手了。

对了,耶律全忠也考中了。

与他一同租住的吕琦、韩昭胤二人都名落孙山。

吕琦长吁短叹之下,与耶律全忠告别,前往安西,准备当州经学博士。

韩昭胤则收拾行囊,返回家乡,准备再战。

一场科举,照尽了人间百态。

有人鲤鱼跃龙门,步入了官人行列。

有人唉声叹气,但矢志不渝,准备将考试进行到底。

有人大彻大悟,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念想,重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。

人这一生,其实就是在这样不断的选择中度过的。

选择的结果决定了接下来的人生,代价自负。

※※※※※※

四月初十,圣人遵循传统,在曲江池置宴,招待总计140名中举士子。

圣人其实只是出席一下,略略饮了几杯就走了,将空间留给这些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的新晋官人们。

耶律全忠就坐在徐寅身旁,默默喝着酒。

他不用抬起头,就能感受到进士们时不时刺来的目光——当然,不是对着他的,而是邻座的徐寅。

徐寅泰然自若,饮酒、吃肉,与人说话,没有丝毫异样。

“耶律郎君的策文也不错。”徐寅放下酒樽之后,扭头看向耶律全忠,说道:“我能得农状元,实有些侥幸。”

“状元郎过谦了。”耶律全忠说道。

徐寅摇了摇头,道:“恰逢圣人重视海贸,我将福建的茶山、果园与其联系起来,挠中了圣人的痒处,如此而已。”

他这话大体是对的,但还是有些谦虚。

徐寅本身是传统文人出身,文学功底很高,字写得漂亮,试卷上的用词也非常考究,这些都是加分项。再加上本身内容出众,得农状元是正常的。

“状元郎倒是……坦率。”耶律全忠拱了拱手,笑道。

殿试完成之后,所有人的策文都被雕版印刷,编纂成册。耶律全忠读了徐寅的文章,确有几分门道。

徐寅认为,福建多山少地,故不多的平原、河谷地、山间盆地要妥善利用,种植粮食。

不便种粮的山区,考察其气候,或改造为茶园,或建果园,如此不一而足。

当然,如果仅仅只有这些,谈不上有多出彩。

徐寅在策文中提到,唐时就有大食胡商采买茶叶,然数量不多,近年来则有所增加。

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事实,于是提出了一种可行性:一、让胡商仰慕大夏文化;二、宣传茶叶的好处。

外人仰慕大夏,那么就会下意识模仿夏人的生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